按图索骥成语故事图片(按图索骥出自哪个寓言故事)
按图索骥 [读音][àn tú suǒ jì] [解释]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。
原作按图索骏。明杨慎《艺林伐山》卷七记载,伯乐有个儿子根据伯乐《相马经》上有关马的描写去寻求好马,结果把一个大蛤蟆当成了马。伯乐知道后讥笑他说:“所谓按图索骏也。” 本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(含贬义)。现多用在正面,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事物。[出处]元·袁桷《清容居士集·示从子瑛》诗:“隔竹引龟心有想;按图索骥术难灵。” [近义]按图索骏照本宣科刻舟求剑生搬硬套胶柱鼓瑟 [反义]不落窠臼无迹可寻春秋时候,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,擅长相马,无论什么样的马,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。
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、选马,人们都称他为伯乐(“伯乐”本是天上的星名,据说负责管理天马)。有一次,孙阳路过一个地方,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,走近一看,原来是匹千里马,只是年龄稍大了点。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,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,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,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,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,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,实在可惜!孙阳想到这里,难过得落下泪来。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,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,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,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,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,书名叫《相马经》。孙阳有个儿子,看了父亲写的《相马经》,以为相马很容易,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。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,一无所获。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,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,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,对父亲说:“爸爸,我找到一匹千里马,只是蹄子稍差些。”父亲一看,哭笑不得,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,便幽默地说:“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,不能用来拉车。”接着感叹道:“所谓按图索骥也。”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《艺林伐山》。成语“按图索骥”,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,不知变通;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。按图索骥的意思是:索:找;骥:良马。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。比喻墨守成规办事;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。
“按图索骥”出自《汉书·梅福传》,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,有一位名叫梅福的人,他给汉武帝上书,批评当时的政治状况。书中提到,有些人像“按图索骥”一样,只是机械地按照图纸去找好马,而不去实际观察和辨别。这个成语比喻只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寻找或判断事物,而不注重实际情况,死板教条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办事机械、死板,不知变通。
《按图索骥》是指按照图样去寻找美好的事物。故事讲述一个爱好收藏马的人,看到了一幅极其美丽的马画,想拥有这样一匹出自画中人的马。于是他从画家那里了解到了马的来源,不断寻找,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马。
这个成语告诉我们,要想得到美好的事物,需要有耐心、有毅力,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追求成功。只有明确目标,不断努力,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愿望。
《按图索骥》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经典故事,讲述了一个人利用图腾解释和联想寻找马的故事。他用图腾去研究这些马的身影,最后想到,用马骨按著身影重组,便可以得到完整的马。从此,按图索骥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,被用来形容考查和分析时要联系事实进行推理研究,以致取得目标。
“按图素骥”的意思是按照图像寻找良马,寓意为按线索寻找,也比喻做事拘泥教条,墨守成规,不懂得变通。此成语出自汉·班固《汉书·梅福传》;“今不循伯者之道,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,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手市,而不可得,亦已明矣。”
相传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孙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。他一眼就能看出马的优劣,因此人们称他为“伯乐”。伯乐一生相过无数匹好马。到了晚年,伯乐便将自己相马的经验编撰成书,名为《相马经》。伯乐的儿子非常羡慕父亲相马的本领,也想成为相马专家,但他的才质平庸。于是,他将父亲的《相马经》背得滚瓜烂熟,自认为掌握了相马的本领,便根据《相马经》上的记载去寻找好马。
一天,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。他发现癞蛤蟆和《相马经》上所记载的“千里马额角隆起而丰满,眼睛明亮,四个蹄子大而端正”的特征太相符了,便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。于是,他忙将癞蛤蟆抓住,带回了家,并对父亲伯乐说:“我找到了一匹好马,只是蹄子不像。”伯乐听了儿子的话,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癞蛤蟆,哭笑不得,只好回答说:“这马太爱跳了,不好驾驭。”
后来,人们就用“按图索骥”比喻做事死守教条,而不知变通。
成语故事——春秋时秦国的伯乐写成一本《相马经》。他儿子熟读这本书后,见到只癞蛤蟆,与《相马经》特征相符,以为找到了千里马。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来历,形容做事古板。
故事是这样的:秦国有个人叫孙阳,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,人们把他叫“伯乐”。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《相马经》的书里,画上了各种马的图。伯乐的儿子很笨,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。伯乐的儿子把《相马经》背得很熟,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。
一天,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。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、眼睛明亮、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。“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,眼睛又大又亮,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?”他想。他非常高兴,把癞蛤蟆抓回了家,对伯乐说:“快看,我找到了一匹好马!”伯乐哭笑不得,只好说:“你抓的马太爱跳了,不好骑啊!”
传说,相马大师伯乐年岁大了,干不了这活,就把《马经》传给儿子,让他去找千里马。
儿子按照书上所说的好马的标志是额头宽,眼睛大,叫声宏亮等去找,最后给老头子抓回一只青蛙。伯乐哭笑不得:“这马能骑吗?”
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来历,比喻办事刻板,不知道变通。
相传春秋时期,有一个叫伯乐的人,他与马抗衡的能力无与伦比。他只要围着一匹马走一圈,就能根据马的外貌判断马的好坏。
按图索骥的故事来自于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著有相马经一书。他的儿子熟读相马经,根据书上的标准选出了千里马~一只癞蛤蟆,回家向父亲报喜,令其哭笑不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