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的历史典故_端午节历史典故是什么意思
关于这个问题,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。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其主要典故有:
1.屈原投江: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忠心报国,但遭到宫廷权臣的排挤和陷害,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2.粽子起源:传说屈原投江后,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,就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投入江中,以供鱼虾食用,这就是粽子的起源。
3.赛龙舟:相传为了寻找屈原的遗体,百姓们乘龙舟在江中搜寻,而现在的赛龙舟比赛就是源于这个传说。
端午节的这些典故,寓意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、团结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。
1. 端午节有典故。
2.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,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他为了抗议当时的腐败政府,投江自尽,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。
3.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丰富,除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,还有挂艾叶、赛龙舟、饮雄黄酒等活动,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健康平安。
端午节的传统典故是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相传,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,他是楚怀王的大臣,一心一意地为国家效力,可是他的忠诚却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,最终被流放边疆。
据说,屈原因为对国家的忧虑,沉溺于酒和思考中,最终选择投江自尽。
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,但无功而返,只好投食江中,以避屈原的尸身被鱼虾啃食。
后来,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每年五月初五安排竞渡龙舟和食用粽子,以示怀念。
2、伍子胥尸体投河
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,赐伍子胥宝剑自刎。伍子胥死前对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,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夫差听说后大怒,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。
3、孝女曹娥救父投江
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传为神话。
4、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
端午节到了,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,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,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。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,喝了酒后,马上现出蛇的原形,许仙立刻被吓死了。
屈原投江
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,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。后来楚国亡了,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,抱起一块石头,纵身投入江里自尽。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,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,都纷纷来到江上,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,纷纷拿来了粽子、鸡蛋投入江中,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,以便药昏蛟龙水兽,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。 从此,每年五月初--屈原投江殉难日,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,投粽子,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。
历史典故:屈原投江 “屈原投江”,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。据传说,屈原是中国楚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。公元前278年,他看到自己的国家沉沦在阴险和腐败的官员的手中,深感痛苦,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。 据闻,当屈原投江时,群龙和锺...
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,其由来传说甚多,分别有纪念介子推、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、女诗人秋瑾等,还有恶月恶日、蓄兰沐浴、走黄巢等说法。总的来说,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龙升天”吉日祭龙祖,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